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小司机简谱,以及小司令是什么车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音乐会现场,张璐瑶凝神静气地聆听着美妙的音乐,她的导盲犬“高兴”静静地趴在她的座位旁。张璐瑶和“高兴”被特意安排在相对宽敞、便于活动的区域,旁边就是进出的通道。记者 孟珂摄
音浪扑面而来。笛声、钢琴声相互交融,时而舒缓,时而急促。
坐在观众席,24岁的盲人按摩师张璐瑶听得认真。
一曲终了,掌声四起,她俯身寻找脚边的小伙伴——一只名叫“高兴”的黄色拉布拉多犬,生怕它受到惊吓。但“高兴”颇为淡定,始终安静地趴在座椅下。
无论是对于张璐瑶还是导盲犬“高兴”而言,音乐会的体验都是第一次。
这次特殊的经历,源于陕西大剧院—西安音乐厅和陕西省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导盲犬发展服务中心共同发起的“导盲犬进剧院计划”。
12月5日晚,正值第20届西安国际音乐节开幕周,“四大名家——民乐名曲音乐会”作为“导盲犬进剧院计划”的首场演出,在西安音乐厅交响大厅上演,视障人士张璐瑶、张红革携导盲犬入场观演。
善意之举折射城市温度
11月上旬,当得知要进剧院欣赏音乐会,张璐瑶有些兴奋,但也不免担忧。
“事儿是好事儿,但其他观众能接受吗?工作人员会嫌烦吗?”她甚至想,也许最后不一定真能成行。毕竟这些年,她有过太多“不友好”的经历。
有出租车司机拒载,丢下一句:“你都看不见,还到处乱跑什么呀!”
和“高兴”一起出门,有景区、商场工作人员拒绝“高兴”进入,认为导盲犬和宠物犬没什么两样,怕它会咬人或随地大小便。
但最终,音乐会之行不仅如期进行,还有着很好的体验。
到达剧院之后,有工作人员接待。进出交响大厅,有专门开辟的“绿色通道”。座位被安排在相对宽敞、便于活动的区域,不远处的工作人员还会随时关注她是否需要帮助。中场休息时,有观众过来聊天、拍照,态度都很友好。
当晚,近800位观众入场观赏这场音乐会。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位观众都会领到一张“导盲犬进剧院计划”纪念门票和一份宣传折页,上面既有感谢观众支持“导盲犬进剧院计划”的文字,也有介绍导盲犬知识的漫画,提醒观众做到“不喂食、不打扰、不抚摸、不拒绝”。
演出之后,张璐瑶说,欣赏音乐会的感觉有种“难以形容的美妙”,希望有机会多参加这样的活动。
“看似小小的举动,显示了政府部门、艺术从业者和社会人士对特殊群体的善意。‘导盲犬进剧院计划’不仅时髦,还非常实在,这让我看到西安的城市发展有速度,更有温度。”参与本场音乐会演出的笛箫埙演奏家张维良说。
张维良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多年,曾带过一名盲人学生。与这名学生4年的相处,让张维良了解了盲人的痛苦,也看到了盲人对艺术的渴求。
“为了不麻烦别人,我的学生甚至记住了去教室的路怎么走,走几步往左拐,再走几步往右拐。没有盲文教科书、乐谱,学曲子只能是我吹几遍,他背下来。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辛苦,后来成了艺术家,到世界各地演出,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当我们给予视障人士更多的善意时,他们收获的将是终身的幸福。”张维良说。
观众领取“导盲犬进剧院计划”纪念门票和宣传折页。记者 孟珂摄
把享受音乐的权利还给盲人
“我们一直希望把西安国际音乐节打造成全民皆可参与的音乐盛会,‘导盲犬进剧院计划’的推行让我们距离这个目标更近了。”第20届西安国际音乐节总策划范凯说。
范凯在陕西大剧院—西安音乐厅工作已有7年半。在他的印象中,自己从未见过视障人士来看演出。事实上,日常生活中,他也鲜见视障人士的身影。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统计数据显示,陕西有30多万名视障人士。
如何克服出行障碍,让视障人士走出家门、走进音乐厅?范凯想到了导盲犬。今年7月,他联系到陕西省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导盲犬发展服务中心,双方一拍即合,开始酝酿“导盲犬进剧院计划”。
“不论身体健全与否,每个人都有享受音乐的权利。很多视障人士喜欢音乐,一些人还学了乐器,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更友好的观演环境,把享受音乐的权利还给他们。”范凯说。
“导盲犬进剧院计划”就是接纳视障人士携导盲犬入场观看演出。这听起来容易,其实是个系统工程。
在此之前,全国范围内,只有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曾发起“导盲犬进剧院计划”。2021年起,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在每周日下午专设视障人士携导盲犬观剧座席。陕西大剧院—西安音乐厅向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取经”,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并邀请陕西省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导盲犬发展服务中心为剧院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大家了解如何帮助视障人士购票、进出剧院,如何与导盲犬相处。
12月5日起,陕西大剧院—西安音乐厅成为国内第二家“导盲犬友好剧院”,并将开启对视障人士及导盲犬进入剧院观演的永久性配套服务,包括开放部分演出、长期向观众普及导盲犬知识、设计导盲犬公益礼包、开展盲童夏令营活动等。
“剧院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既要呈现高品质的演出,也要承担推动社会文明进程的责任。”范凯说,“我们推行‘导盲犬进剧院计划’,希望呼吁所有人共同打造对视障人士更友好的社会环境。”
爱心汇聚照亮“不完美”的生活
12月5日晚,陕西省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导盲犬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兴和张璐瑶、张红革一同听完了音乐会。对于王兴来说,“导盲犬进剧院计划”意味着陕西的导盲犬事业有了更多的同行者。
作为陕西导盲犬培训基地的创始人之一,王兴深知导盲犬事业发展的不易。
2016年底,陕西导盲犬培训基地成立,成为西北地区首家、全国第6家导盲犬培训基地。后经陕西省残疾人联合会同意,基地加挂“陕西省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导盲犬发展服务中心”牌子。
导盲犬是免费提供给视障人士使用的,但导盲犬培训耗时长、淘汰率高,每只导盲犬的培养成本为15万元至20万元。自成立至今,基地一直面临资金短缺难题,加上中途遭遇被迫搬迁等问题,目前适配成功的导盲犬仅有6只。
最困难的时候,基地发起了“云养导盲犬”活动,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募捐。2万多人参与募捐,成为“云养家长”。
12月3日,记者在位于西安市未央区的陕西导盲犬培训基地看到,犬舍挂着每只导盲犬的姓名牌:“云默默”“云奶豆”“云高兴”……“默默”“奶豆”“高兴”是它们的本名,名字来源于网友的投票,基地工作人员给前面加了一个“云”字,寓意“云养家长”的付出——这些导盲犬,既是陕西导盲犬培训基地的“学生”,更是天南海北每一位爱心人士的“孩子”。
点滴爱心汇聚力量和希望。导盲犬事业在艰难中前行,它不仅改变了一些视障人士的生活,也改变了很多人对导盲犬的认知。
视障人士越来越多地走出家门,感受大千世界。他们的家人也解放出来,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导盲犬被拒之门外的情况渐渐得到改观。王兴提到,今年以来,他们遇到的一些出租车、公交车司机,看到视障人士和导盲犬都会主动提供帮助。
更多人愿意投身导盲犬事业。负责张璐瑶和“高兴”适配工作的训导员助理罗洁,就是在今年加入陕西导盲犬培训基地的。看到“高兴”的到来给张璐瑶的生活一点一点带来改变,这个25岁的女孩有了真切的成就感、幸福感。她说:“多数视障人士的工作和生活都比较单一,但他们也有很多梦想,只是由于身体原因被限制住了。做这份工作,我就是希望让他们更有能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目前,向陕西导盲犬培训基地申请导盲犬的视障人士已有近2000人。要满足更多视障人士的需求,基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希望通过持续努力,让视障人士更便利地出行,更好地融入社会,拥抱美好生活。”王兴说。(记者 孟珂 付玉玮)
来源: 陕西日报
“飞虎可爱又灵巧,任何小路都能跑。”
“当年的小飞虎,享誉大江南北,可惜后期没有把握机会,否则合肥肯定有比江淮更牛逼的车企!”
安徽一省能拥有江淮、奇瑞两大自主汽车品牌,已是绝无仅有的了。没想到,安徽原来还有一个飞虎牌汽车。今天,我就带你三分钟回首“小飞虎”的兴衰成败。
1965年深秋,南京军区司令许世友亲临大别山,在霍山县步行几十公里进行考察,决定在东西溪乡创办一座军工厂。
这家三线军工小厂隶属于国防公办,代号9356厂,对外名称为“淮海机械厂”。
淮海机械厂于1969年建成投产,后开始生产高射机枪,10年间共生产5515挺枪械,并在对越战争中做出过重大贡献。
1978年,国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央“军转民”方针唤醒了沉睡在计划经济摇篮中的淮海人,引发出他们一个朦胧的汽车梦。
从那年开始,淮海机械厂的工人们在没有技术、没有模具、没有经验、没有生产线的情况下,历时9个月,试制出我国第一辆“飞虎”HH110型微型汽车。这辆车的大部分部件基本都是手工制作的,外壳是钣金师傅用大锤吭哧吭哧敲出来的。
然而,这只土生土长的"山老虎"在大别山区转悠了五六年,还是没能飞出封闭的山沟沟。
1984年,国内微型汽车厂出现了井喷现象,天津大发、重庆长安、柳州五菱等汽车厂先后公布年产3万辆的生产纲领。这时,淮海机械厂着急得不得了,自己比人家起步早,却没人家走得快。
同年3月,邢克勤从先锋机械厂调至淮海机械厂担任厂长,扛起“军转民”艰难转型的重担。
上任伊始,邢克勤为淮海机械厂定下三个目标:面向市场、产品换型、提高档次。从1984年3月至12月,淮海人开始对第一代“飞虎”进行升级改造,研制出第二代“飞虎”汽车。
1985年1月,来自国家有关部门的124位专家,齐聚合肥参加“飞虎”牌HH111A、HH111微型汽车技术鉴定会。“小飞虎”顺利通过省级鉴定,并拿到了产品目录。
此后,飞虎生翼展翅高飞,一辆辆“小飞虎”闯出深山,驰骋在北国南疆的大地上,淮海机械厂也因此名声大噪。1985年,淮海机械厂产销汽车3201辆,盈利700万元。
1987年,为长远考虑,淮海机械厂从巍巍大别山搬迁至合肥大蜀山脚下。那片荒芜的土地一下子变成了汽车城,随之而来的还有淮海3000多名职工。
论战略考量,淮海机械厂甚至比二汽更加深谋远虑,它率先走出深山,勇于投身于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中。然而它这次的长途跋涉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当时,上海是飞虎汽车的主要销售地区,但没过多久,“飞虎”就被上海市有关部门明文规定不准销售入户。这让淮海人震惊不已。
“飞虎”被禁飞上海滩,是因为飞虎汽车产品落后、车型陈旧、毛病不断、质量堪忧。
面对种种困难,淮海人并没有畏惧和退缩。邢克勤说,“迎难而上正是淮海人的秉性。”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淮海人深刻认识到,上产量不上质量不行,上质量不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不行,瞄准先进水平不进行深层次技术改造不行。
为此,淮海机械厂投入3000多万元引进美国和日本的汽车制造设备,形成现代化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检测等多条生产线,并严格贯彻质量标准,不过关的,坚决淘汰。
同时,淮海机械厂瞄准日本铃木汽车技术,以铃木ST90型汽车为样车研制出第三代飞虎牌汽车,并搭载铃木原装的462化油器发动机。
1989年,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飞虎”HH1012型、HH1012B型汽车投向市场,第三段飞虎的外观更加精致玲珑,质量大有提高,乘坐安全和舒适性也得到极大升级。
从此,“飞虎”在国内外微型汽车市场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淮海机械厂的年产销呈现爆发式增长,1991年2087辆,1992年4200辆,1993年10065辆,1994年20003辆……
1992年,中汽总公司组织全国8家微型汽车厂在海南汽车试验场进行2.5万公里考核,淮海“飞虎”通过了全部考核项目。
1994年,安徽省成立以淮海机械厂为核心的大型企业集团“安徽省飞虎汽车集团公司”。那时候,安徽省最大最出名的汽车企业不是江淮,更不是奇瑞(还没诞生),而是飞虎集团。
那一年正是飞虎汽车的高光时刻,“飞虎的扶摇直上”给了淮海人一个错觉,他们开始盲目扩张。后来,飞虎集团大踏步上马年产15万辆的生产线,不仅花光了积蓄还负债累累。
1997年11月28日,江西昌河集团公司正式兼并安徽淮海机械厂,淮海机械厂更名为合肥昌河汽车制造厂,代工“昌河”牌汽车,“飞虎”牌汽车淡出了历史舞台。
十年后,2009年昌河汽车又被重庆长安集团兼并,合肥昌河汽车制造厂再次改为合肥长安汽车有限公司。当下长安旗下最畅销的SUV车型CS75 PLUS就出自该厂,但很可惜,“飞虎”牌汽车早已不存在了。
短短十几年,飞虎汽车就从兴转败,其没落的原因是什么呢?
有人这样评价:大别山里的“飞虎”真是虎头虎脑,闯荡了几年还走不成深山;后来好不容易闯出来了,又混出虎虎生威的气势,结果贪心不足,“大象”没吃到反倒被按趴下了。
邢克勤是一位大公无私,想有所作为的厂长,他心里想得最多的是企业,牵挂最多的是职工。
为了工作方便,他长期住在厂里,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既是卧室又是办公室。那几年,厂里先后建设了14幢宿舍楼,上级多次提出分房给他住,他都婉言拒绝。
“只有企业效益好了,职工真正富裕了,我这个厂长才能考虑自己的工作生活条件。”
邢克勤是那个年代具有代表性的,知职工、爱职工、懂职工的好领导,他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值得我们发扬。
如今“飞虎”已然不再,飞虎精神也不见了吗?
作者:白斩刀